查看原文
其他

像哲学家一样对话和思考(下)|少儿哲学启蒙

张安仁 安仁通识 2024-01-09


前言



2018年春季常州市朝阳新村二小四年级的少儿哲学课程。这是《哲学家如何对话和思考》的第一节课。这节课的内容整理出来分为上、下两篇,此是下篇。

在上篇像哲学家一样对话和思考 | 少儿哲学启蒙里,我们从一位同学的发言“知识就是力量”开始,先讨论了“知识是力量吗”,然后又由这个讨论渐渐进入“知识是什么”的思考与讨论,之后我们举例辨析“知道粉笔怎么样才能成为力量”,由此带入本次课的主题:哲学家的秘密武器——是什么,为什么,怎么样,真的是这样吗。



1、为什么要知道“为什么”


同学们假装对练拳击,开心了一小会儿之后慢慢安静下来,我接着讲:“刚才我们问‘是什么’,是关于事实,也就是你们现在知道的知识,或现在这件事到底是什么情况。接着,我们要追究原因,要问‘为什么’。一问为什么,就要追寻它的过去。好多事情都已经过去了,为什么还要追寻过去呢?”


有同学很自然地回应:

“追寻过去,可以找出一些知识的依据,充实我们现在学到的知识。”


“过去的事情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经验。”


“追寻过去就可以回顾过去,可以从古人那吸取一些经验和智慧来补充自己的知识。”


经过前面的讨论,学生们的思维进入较平稳、清晰的状态,我也便顺势更多地引导他们自主思索

“好的,三个答案。大家想想,这三个答案是不是说的一回事?”

这也是在培养他们的对话能力:区分观点和表述方式,同一观点可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,要透过表述方式看到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。


一个小姑娘用清亮的声音说:“是一回事,因为问了‘为什么’,问了为什么就可以吸取到知识,无论是充实、补充自己的知识,还是吸取经验,都是吸取到知识。”


“很好!那问了‘为什么’,怎么就能吸取知识呢?”我继续抛出问题。


“问了‘为什么’之后,我们就能知道具体的原理。”她凝神想了一会,虽然有些犹豫,但还是大声地把自己的理解说了出来。


其他同学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后露出懵懵懂懂的样子,于是我仍然用粉笔来举例。





“‘是什么’——比如说这个是‘粉笔 ’,只是知道了知识的一部分。另一部分是‘为什么’,就是它的原理,比如粉笔为什么能制成这样的硬度,可以在黑板上面写字。搞明白它的原理,我们对粉笔知道得就更清楚了。如果我们深入研究‘为什么‘,还能了解到,粉笔就像我们的铅笔芯一样,构成的材料之间相互有一定的连接强度,这种强度让它们可以在黑板或纸上写字,又不足以让它们无坚不摧。如果硬到无坚不摧的程度,那你用粉笔写字的时候……”


有同学笑着接上:“黑板就没法要了!”


大家都轻声笑了起来,我也在笑声中继续讲:“是的。那接下来你会想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用石墨来做铅笔芯,用石灰来做粉笔,因为它们硬没有硬到无坚不摧,软又没有软到像橡皮泥一样,一捏就变形,所以它就很适合在黑板上、纸上写字。这就明白它的原理了,也就能够更合理地运用它、制造它了。你就更善于把它变成力量了。”


我边讲边观察学生的反应。





在我讲解的时候,学生变得越来越专注,眼睛望着我。他们在前面“知道‘粉笔‘怎么样才能成为力量“的讨论中体验到认真倾听可以了解更多,也体验到我所讲的可以帮助他们思考得更全面,而且这些不属于被要求记忆的内容,而是他们随时在思考和观察中就可以运用得上、体验得到的,不仅让他们感受到思考越多越有趣,同时帮助到他们思考得更清晰,感受到获取知识和能力所产生的力量——探索和发现的力量。


我接着说:“如果不明白它的原理,你就有可能用错,这样它有可能不会变成力量,相反,会变成你的阻碍。因为你没办法合理的运用。举个例子,大家都听说过炼金术吗?



2、炼金术士怎么就炸了?


同学们一边安静地听着,一边跟着我的思路,若有所思,很有意思的是,常常有老师说听不懂我的哲学课,而学生却在上课的过程中能自然地跟随和接应上。这时有同学轻快地回应:

“听过。”


“那大家知道牛顿是个炼金术士吗?”


大家顿时一愣,觉得不可思议。


“牛顿一辈子都在秘密地做炼金术的研究。但是我们好像都只听说过他是个科学家,怎么他也是炼金术士呢?听起来好像很矛盾,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是,一开始的科学家,他们都是炼金术士。


现在我们都会觉得科学就代表正确,但科学也是慢慢发展的科学家通过不断地追问是什么、为什么,搞明白是怎么回事,搞明白了原理,才从炼金术士慢慢变成科学家的。


那早期炼金术士在炼金子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什么问题呢?爆炸!本来想炼出金子来,结果炸到自己倾家荡产。”


同学们哈哈笑起来——听到别人的悲惨遭遇觉得可乐,这个问题也值得好好聊一聊。





“国外的炼金术士侧重于炼黄金,中国的炼金术士侧重于炼金丹,就是吃了之后长生不老的丹药,但是他们不明白那些原理。比如说他们看见玉石特别坚硬,能放好长时间,看见金子放好长时间,颜色也不变,他就觉得‘噢,这些东西这么坚硬,寿命这么长,我要是把它们吃下去,那我就可以获得金子和玉石的能力,就可以永葆青春,长生不老! ’但是直接吃金子玉石,会把牙硌坏,也消化不了,于是他们就想把这些东西炼得不那么硌牙。但炼了之后也还是不能消化呀,而且好多还有毒,炼成之后有人一吃,肚子不消化,胀的跟鼓一样就死了。”


大家又一阵仰头大笑。


“为什么?就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搞明白‘是什么、为什么’。


现在的科学家是可以炼金的,就是把普通的铁、铅这些金属变成金,只不过成本比较高,他花的钱比炼成的金子还要多,所以现在没人搞这个,但是可以做到的。因为搞明白了这些金属,包括世间的一切物质的内部构造,之后就可以改造这些金属,就可以炼出金子来了。“


同学们听到这都表示很感兴趣:“现在是怎么炼金的?”甚至遐想着学点“点石成金”的本事。


我直接敲碎了他们的美梦:“我只是在这简单跟大家讲一讲,真要炼金,花的钱比炼出来的金子多无数倍。

现在科学家已经搞明白了,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原子组成的。原子的结构就是中间原子核,原子核里有一堆小颗粒,叫中子和质子,外面有些绕着它们转的叫电子。整个结构就像太阳系。因为里边这些颗粒和外面这些电子的数目不同,所以就有了不同的原子,比如说铁原子、金原子,氢原子。那现在科学家就想出一个办法:他们用粒子大炮,其实是粒子发射器,向原子发射粒子。比如金原子里可能有一百个质子,铁原子可能是20个质子,就‘咚咚咚’给铁原子打进去80个质子,20+80等于100啦,这个铁原子就变成金原子了,这就是现代的炼金术。”


“哇!!!”已然忘了美梦的孩子们发出惊叹声。


“古代的炼金术士搞不明白为什么、是什么,就错了,或者把自己炸死,或者把自己撑死。”


在惊叹和笑声中,有同学举手。





他提出了自己的疑问:

“老师,那些原子是怎么放进粒子发射器里面的?”


我说:“这个很复杂,你可以去查相关的物理知识。粒子发射器,这个全世界也没几个,因为既需要很多钱,还需要很复杂的物理学知识。粒子非常非常小,要把这么小的东西发射出去,需要的技术是非常精密复杂的,这就不是我们这节课能讲明白的了。”


接着回到正题:“当我们搞明白了‘是什么、为什么’,就可以想怎么样改造它,怎么样利用它,所以追寻过去就变成面向未来了。各位都想搞创新,都想搞发明,那你要先搞明白,过去和现在,知道‘是什么、为什么’。弄清楚了这些,哲学家还是不满足的,哲学家永远不满足。他接着会问,‘真的是这样吗?’当他问了这个之后,就比那些发明家要更厉害。”



3、关于笔的哲学式提问


“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练习,随便选一种事物,来进行一下哲学家式的提问。”


大家纷纷摩拳擦掌,四处搜罗各种事物提出来:黑板,灯笼,电脑,投影仪,还有自己,人等等。


我提醒了一下:“现在我们不用选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,只需要选一种平常的而且让你觉得再简单不过的东西。”


最后大家决定选笔。


“好。现在谁来提问?”这次我直接让学生自己练习。他们毫不费劲地接连抛出三个问题:

 “笔的墨水是怎么来的?”

“笔是怎么做出来的?”

“笔是什么?”


“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思考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?”我问。


“先想‘是什么’。”同学们一齐回应,但声音低低的,有同学表示不确定为什么要先思考“笔是什么”。


我回应:“是的!”接着解释:“因为当你还没有搞明白笔是什么的时候,也就没办法说笔和笔的墨水是怎么做出来的。


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,有一篇课文是《我今天吃了六个墨水瓶》,讲列宁在监狱里的故事。列宁被关在监狱里,他用什么当墨水呢?牛奶。因为监狱不给他笔,他就拿棍子蘸着牛奶在纸上写字,表面上看白纸一张,拿出去之后在火上一烤,就能显出字迹来。列宁的笔就是棍子,所以当你问这个笔的墨水是怎么造出来的时候,我可以说是牛产出来的。大家应该都喝牛奶的,那你喝完牛奶,就可以跟别人炫耀:我一肚子墨水!”


台下发出笑声,还有几下“哞、哞”的“牛”叫声。


“所以当你问笔的墨水是怎么造出来的时候,你首先应该问笔是什么,而且笔有各种类型,各位拿的铅笔,自动铅笔,圆珠笔、钢笔等等都是笔。还有,扫把是不是笔?”


有人回答:“不是。都叫‘扫把‘了,怎么是笔呢?“


有人不作声,继续听着。


“扫把也可以是笔。早上去广场,有可能你会看到老大爷拿着扫把在那里写字。对于他来说扫把就是笔。


由这个我们可以延伸出很多问题。首先,到底什么是笔呢?最简单地说,能写字的就是笔。”


“老师,这也是笔!”有同学举起一把长尺兴奋地大声喊。


这一声惹得大家又是惊讶又是笑,有人想去制止他,觉得在课堂上有这样的行为是属于扰乱课堂纪律的,有趣的是又有人去拉住想去制止的人。





“是的!”此时,我并没有表现出对课堂次序的关注,而是直接回应那位举着尺子的同学,“比如用它在沙滩上画画或写字它就是笔。”


“另外,我们都知道古代的书就是竹简,他们的笔是什么呢?”为了让孩子们从“敢想”到“会想”,我举不同的例子进行扩展,鼓励孩子脑洞大开,先能“敢想”


“毛笔呀。”


我稍停了一下:“刀。所以中国有个词‘刀笔吏’,他们是用刀来当笔记录文字的官员。不过这个词还有另外一个意思,就是说用笔就像用刀一样,稍微改动一个字,就可以决定人的生死。古代有一个案子,有一个人杀人了,用刀杀的。原来的状纸上写的是‘用刀杀人’。按照当时的刑律,这个人是要被砍头的。但是刀笔吏只改了一个字,就让这个人活下来。怎么改的呢?‘用’改成了‘甩’,‘用刀杀人’是故意杀的,而‘甩刀杀人’呢,是不小心杀的。所以这个人就被判了一定的刑期,但是没有被判死刑。”


同学们纷纷小声议论这两个词的不同。



4、关于买菜的哲学问题


我看了看时间,离下课只有几分钟了, 于是决定收收尾,通过对一个日常事件的思考来运用和体验这节课的内容,在总结中同时再次深入;也由此让大家体会任何事物只要去探索,都存在前面讲到的几个基本的问题,都可以用上哲学家的秘密武器。


“接下来我们来看看,如果你陪着妈妈去菜市场买菜,你会有哪些问题。”


对于买菜这么平常又熟悉的事,孩子们迫不及待抛出自己的经验和见解:

“这个是什么菜?”


“菜怎么烧?”


“菜好不好吃?”


“这个菜有什么营养?”


“菜有没有被农药撒过?”


“菜吃了会不会拉肚子?”


“这些菜为什么叫这个名称?”


“这些菜是什么颜色?”有人听了咯咯笑,觉得这个问题太奇怪了。


我:“各位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,但是哲学家还是不满足。因为哲学家喜欢提问题,而不是急着说出答案。作为哲学家,他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,他会怎么样提问呢?哲学家也会想这些大家刚刚提到的这些问题,可是他想了这些问题之后,还要接着追问。


比如刚才有同学说,‘这些菜是什么颜色?’那菜是什么颜色,我们用眼睛看一看就看出来了,但是哲学家还会接着问:‘我眼睛看到的这些颜色,是真的吗?’”


“啊?!”有同学瞪大了眼睛。





“我准备了一些问题,这些问题,都可以从刚才各位提出的那些问题不停地追问而得来。我来读一读。


关于知识,‘我为什么确定菜市场还在那?’”


“哇……?!”孩子们惊呼,觉得怎么这也是个问题,太不可思议了。


我:“这就像我们之前讲过的‘我为什么能确定明天的太阳还能升起’。 还有,‘我为什么能让我走到菜市场?’”


台下又是一阵惊呼。


“接下来关于自由:

‘我是不是有选择去买菜的自由’


‘我想买菜,是我的嘴巴想吃好东西产生的决定,还是我的大脑觉得我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为人民服务,所以我应该去买菜,到底是谁决定的呢?’


还有,‘我为什么能作出决定?真的是我在作出决定吗?’


‘当我到了菜市场里边,我看到的这些菜是真实的吗?’这就是刚才说的‘菜是什么颜色,是什么形状,我一看是这些形状,这些颜色,接下来问我看到的这些菜真的是这样吗?’

再往下,‘我知道这些菜是真实的,还是我相信这些菜是真实的?’

再往下,‘我如何确定这些菜是真实的?’



‘为什么我手机里的数字可以用来购买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些菜?’

‘我能不能用一张纸,上面写一个1后面加无数个0去买菜?’

‘我付出某种纸或者手机上的数字就能买到一定数量的菜,这种交易是不是公正的呢?’

‘具体的价钱是谁来确定的呢?’


‘当我回去加工这些菜的时候,我应不应该感到羞愧,惭愧,甚至有一种罪恶感呢?’因为这些菜也是生命,对不对?我们都知道有一首歌叫《采蘑菇的小姑娘》,如果你意识到那些蘑菇也是生命,那么这首歌就应该改成《屠杀蘑菇的小姑娘》。”


在台下越来越高涨的惊讶声中,下课铃声响了。


我做了个动作示意大家安静下来:“今天我们的作业,就是你要回去选一种东西,进行哲学家式的提问,至少要提出20个问题来。 ”


这节课上完,同学们似乎有种满足的感觉,很烧脑又很过瘾,都开心地朝我摆手说:“再见!老师再见!”




关于我


微信:zhanganren


现在在做的事:创办了少儿哲学工作室,读书,锻炼,给小朋友们上哲学启蒙课,以及其它仁智并举、有趣有料的课程

也在寻找同道,一起做哲学


目前工作室在做的事情

哲学启蒙专题课程

1、系统性少儿哲学课程,为期一学年,针对3-6年级学生。分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两大专题。

2、短期哲学课程。针对小学高年级及中学。

针对学校的融合课程设计与实践

1、融合哲学元素的阅读课程。

2、融合哲学元素的科学课程。

针对学校老师的项目

1、课程设计指导

2、哲学入门课程

3、通识读书会

4、种子教师培养


建了一个群,主要聊教育、哲学启蒙和阅读,加我微信,请你入群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